
首位华裔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自2001年起受邀为诺贝尔化学奖推荐人;1992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比利时那慕尔大学和美国CATALYTICA进行博士后和材料研发研究。于1995年9月在比利时那慕尔大学任职并创建了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终身教授;2006年创建了纳米化学中心。自
1998年起先后担任那慕尔大学化学系常务副主任、主任,比利时皇家化学会那慕尔学会主席;现任比利时法语高级研究生院院长和比利时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委员五位委员之一,比利时华人学者化学学会主席和材料学会主席。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7年为中国国家创新引智的“111”计划资深海外专家。2009年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受聘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如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法国国立圣艾蒂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化物所和吉林大学等;担任欧盟、北约和比利时联邦政府、国家科学基金委、法语区及瓦隆大区政府等30多个科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获得了多项奖励,例如1992年中国石化发明一等奖;1994年中国优秀专利奖;2007年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最高科学奖项Adolphe
Wetrems奖;201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创新材料与合成杰出贡献奖。

姜德生,1975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并于1985年赴法国昂热大学研修非线性光学。1990年至今任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00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湖北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20多年来,本人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工业性试验基地和最大的产业化基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批量生产的产品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其社会效益显著并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
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专利10余项,培养博士12名,硕士68名。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向阳,风湿免疫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特聘专家,湖北省专项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科医师分会员,中国免疫吸附学会常务委员,恩施州十大杰出人オ,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风湿免疫科质控中心副主任,日本免疫学会会员,日本风湿病学会会员。风湿性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5月至2006年8月在日本圣玛丽安医科大学风湿病研究中心留学,2006年6月获医学博士学位(PhD)。向阳教授坚持临床、教学、科研相结合,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他牵头创办了恩州第一个风湿免疫科和风湿病实验室,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莫开菊,女,1964年出生,二级教授,博士,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1982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学习,1986年毕业后到鄂西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教学。1990年进入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系深造,1993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得2001年恩施州优秀教师称号,湖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称号。主要科研成果有:野生葛仙米室内培养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葛仙米功能成分的分离纯化和功能性质研究;凤头姜系列食品的加工技术研究;板栗贮藏及加工技术研究。其中
凤头姜系列食品的加工技术研究获得湖北省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论文《糖姜片的无硫护色及加工工艺研究》获得湖北省2006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在《食品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